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楚恒叶)10月20日,由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联合主办的“跨学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9位学者应邀出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博士生参加。

  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凝聚、整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美东就“中国方案”这一宏观议题做了详细解读。他认为,中国方案现代化的本质决定了它是对秩序、效率及幸福的追求,中国方案综合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设计使其更具指导价值和世界视野。后发展国家对中国方案的借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欧美中心论在本土失败的反思和实施的赶超战略。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亚光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发展蓝图。他指出,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关键还要实现政治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政治意蕴的题中之义,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于语和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对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进行了溯源。他认为,法治是当今世界法律文明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接受时,必须要立足我国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法治在当代中国的涵义。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正是立足中国法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汲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智慧中,对全球化法律文明融通作出的直面回应。

  针对研究生培养如何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如何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这一问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新生从打破学院、专业、学科壁垒,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发展的维度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加强学理基础建设、打好学术基础、建构知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马院研究生的培养要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未来要通过国家支持,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整合并深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的教学研究资源和潜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王生升认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应关注国家经济治理的历史演变;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枢纽,“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发展的协调、规划和引导愈显重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永志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共同”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他谈道,从国内看,强调当代中国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实践的遵循;从世界范围看,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新观念,符合人类社会追求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趋势,对于建立多极化体系,开辟人类共同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程同顺解读了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和特色。他认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国家安全观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是从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在国际社会的公共性问题,更加关注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开创性地论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对传统国家安全观念的超越和提升。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凤义着重从互联网技术与共享经济的兴起、分析网络技术对生产方式影响的思想方法、网络技术形成共享基础、网络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等方面对互联网技术下的共享问题作了深入剖析。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林绪武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党史、国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开展研究提供了参考视角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方案和蓝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要有历史的视野和眼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习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增强历史自信,自觉维护历史的严肃性,尊重历史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