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 近年来,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史料文献丛刊编辑工作,在积极稳妥推进下取得了重要进展。由马晓林副教授主编的《宋元国家祭祀文献丛刊》(30册)、何孝荣教授主编的《明代国家治理文献丛刊》(132册)、庞乃明教授主编的《明清西洋器物文献集成》(40册)、余新忠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卫生文献丛编》(36册),近期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

《明代国家治理文献丛刊》整理收录了涉及明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方面的文献82种,多为文献的明代刻本、抄本,皆为珍本、善本,有些是孤本,所录文献版本价值很高。《丛刊》围绕明朝国家治理的主线,主要选取政府文书和政治人物的相关论述等,内容涉及诏令、奏疏、政记、政论、政训(官葴)五类,基本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足迹,呈现出明朝官员、士人对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也是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运行、传统政治文化维系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同样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明清时期,通过传教士携带、海外贸易、朝贡、军事缴获、朝廷采购等途径,大量的西洋器物传到中国,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记载西洋器物的文献,其中包括专门图籍与杂史、笔记、志书、小说等。这些反映明清西洋器物状况的史料,清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外器物交换、技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近年来,传统时代中外文明物质、文化的交流逐渐受到学界重视,《明清西洋器物文献集成》即对这些体现中外物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文献加以整理和收录,希望有所裨益。

《明清西洋器物文献集成》按时段收录记载不同器物种类的历史文献,包括火器、科学仪器、生活工艺制品、日常用品、西药等。《集成》所收录的有关火器、科学仪器的历史文献如《西法神机》《火攻挈要》《浑天仪说》《远镜说》《算器图说》《测候器说》等,既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物质文明的基本认知,也体现了西方技术对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演变的影响。《集成》收录的有关日常用品、生活工艺制品的历史记载如《陔余丛考・琉璃》《陔余丛考・眼镜》则体现了西洋眼镜、琉璃制品等日常工艺品对中国社会的融入和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同时为后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丛刊》收录器物种类广泛,史料来源丰富,搜集了不少来自于杂记小说等零散史料的历史记载,提供了明清时期中西交流的物质内容与史料支撑,无疑对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物质史研究有较大帮助。

 《宋元国家祭祀文献辑刊整理、收录了39种宋元时期的国家祭祀文献,涵盖了史书的《礼仪志》或《祭祀志》以及礼书、会典、会要、典章、诏令、奏议、类书、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与国家祭祀相关的内容。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制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以往的有关研究相对薄弱,许多问题尚待深入。文献史料是研究的根基,《宋元国家祭祀文献辑刊》汇编了相关重要文献,其出版定能为宋元时期国家祭祀的研究提供史料支撑,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中国近现代医学卫生文献丛编》按公共卫生和卫生防疫分类,以成书时间为序,收录了20世纪前半叶汇编和出版的有关医学卫生的文献200余种。其中,近代著名医家、防疫学家丁福保、余云岫、伍连德等人所著及译著收录相对较多,有关西方医学的外文译本也有收录。同时还收录了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部门所编发的具有官方性质的医学卫生文献,相当数量是有关公共卫生和防疫的手册、报告等,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医学卫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献丛编对于从事中国近代医疗史的相关研究,以及跨学科背景下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而言,同样大有裨益,极具学术价值。《丛编》主编余新忠在序言中还特别强调了“希望能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出现代医学在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发展路径,以期能为我国建立系统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长效的防疫机制,提供基础性的文献参考”的编纂思想,足见该文献丛编及其编者的强烈现实关怀。

至此,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主持的文献丛刊编辑第一阶段工作顺利完成。在2019年至2022年间相继出版了《京津冀丛书汇编》(646册)、《中国法制史丛刊》(420册)、《中国交通史料汇编》(158册)、《福建洋坑许氏文书》(2册)、《宋元国家祭祀文献丛刊》(30册)、《明清西洋器物文献集成》(40册)、《明代国家治理文献丛刊》(132册)、《中国近代医学卫生文献丛编》(36册),总卷数1464册。

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将向校图书馆、历史学院、法学院赠送相关文献丛刊,以利师生使用。

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以中外文明比较、国家与社会治理、大国关系、科技与人文为四大主攻方向,以文献整理为根基、以名家著作为标志,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希冀在文科间、文理科间交叉融合、建设新文科等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除了上述文献整理出版外,今年中心还将陆续推多个研究著作系列。( 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