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陆阳)甲骨文中一些动物字形缘何呈现出四脚侧向腾空的非常规形象,这是许多书法、文字研究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近日,著名书法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朱彦民教授在新著《甲骨文书法探微》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与古代文字书写的材质、形制,以及古人的美学观念、欣赏习惯有关系。

  “侧书腾空”是甲骨文中一种极为奇特的文字形态现象,一些动物字形原本应该头部朝前、尾巴朝后、四脚落地,呈横扁形状,但在甲骨文中却竖立起来,四脚侧向腾空,动物形状作头部在上、尾部在下的纵窄形状,很不符合动物一般状态形象。

  朱彦民指出,从甲骨卜辞来看,直行排列(直行)、自上而下(纵向)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通行的书写形式。为了适应这种“直行”“纵向”的书写形式要求,甲骨文中一些字的形体转向90度取纵势,从而改变了客体象形符号的重心方向。


2.jpg

甲骨文中竖立侧置的象形字

  《甲骨文书法探微》中介绍:“动物字形“虎”“豹”“象”“馬” “豕”“犬”“燕”“黽”“龝”“龜”“魚”等,都作‘侧书腾空’之状,唯有“麋”“鹿”作自然正立形状。”究其原因,朱彦民认为,麋、鹿为个子高挑动物,四蹄朝下的自然状态,形状正能呈竖立颀长的形状,与甲骨文字体呈纵长形体相符,因此不必像虎、象那样“腾空侧书”。

3.png

甲骨文“鹿”“麋”字形

  他介绍,除一些动物字形外,一些现实中存在的实物名词象形字也作“侧书腾空”状,比如“矢”“弓”“爿”“舟”“水”“王”等。

  对于甲骨文中出现这一奇特文字形态的原因,书中指出,这与古代文字书写的材质和形制相关。殷商时代的主流文字书写形式主要是简册文字,尽管现在尚未发现商代简册实物,不过从大量的甲骨文书写字迹来看,这种受简册文字书写形式影响的书写规范,在当时已是非常通行的书写形式。足爪落地的动物形象,不管是禽是兽,一般都是横扁的,不适于在窄长的单支竹简上书写。

  朱彦民认为,甲骨文的“侧书腾空”,可能还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欣赏习惯有关。此时人们已经有了纵长方形字体的欣赏习惯,正如世界范围之内早期人类都已经知道并充分利用黄金分割率一样,文字“纵变”也体现了我们早期先民审美习惯,具有原始的美学意义。

  《甲骨文书法探微》全书共43万字,集中探讨了甲骨文字本身的形式美、结构美、章法美。朱彦民认为,甲骨文书写已经初步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即原始形态或称不自觉状态的书法艺术。甲骨文的原始美,使一些敏感的现当代书法家受其影响与启发、关注其艺术性的一面,将这些艺术因素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为书法艺术大家庭注入了新鲜血液。

  著名书画家、南开大学终身教授范曾为该书手书序言。对于甲骨文的美学意义,范曾认为:“远古先民为记事占卜,乃于龟甲兽骨刻划,初无造字之意,久之朦胧之形出,又越数百十年,至前十六世纪文字创造之主动意识出焉,久之,文字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义,如自混沌中放出光明,中国文字滥觞于殷,自不待言。兹后巫筮之术日盛而文字之美益显,遂成世界所仅见之会意文与会音文分道扬镳。天不亡我中华必不亡我文明,而东方文明之载体,首推源自甲骨之文字。”